2024. 5. 18. 18:54ㆍ카테고리 없음
금궤요략 2 (원문)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 第一
1. 問曰 上工治未病何也
師曰 夫治未病者 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 則勿補
之 中工不曉相傳 見肝之病 不解實脾 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 補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藥調之 酸入肝 焦苦入心 甘入脾
脾能傷腎 腎氣微弱 則水不行 水不行 則心火氣盛 則傷肺 肺被傷 則金氣
不行 金氣不行 則肝氣盛 則肝自愈 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肝虛則用此法
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 虛虛實實 補不足 損有餘 是其義也 餘藏準此
2. 夫人稟五常 因風氣而生長 風氣雖能生萬物 亦能害萬物 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 若五臟元眞通暢 人卽安和 客氣邪風 中人多死 千般진(열병진;
병질안부 속에 불화)難 不越三條 一者 經絡受邪 入臟腑 爲內所因也 二
者 四肢九竅 血脈相傳 壅塞不通 爲外皮膚所中也 三者 房室 金刀 蟲獸
所傷 以此詳之 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愼 不令邪風于오(거스를오;마음심+소
우)經絡 適中經絡 未流傳臟腑 卽醫治之 四肢재(겨우재;실사변 +?+면할
면 )覺重滯 卽導引 吐納 針灸 膏摩 勿令九竅閉塞 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
傷 房室勿令竭乏 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 不遺形體有衰 病則無有人其주
(살결주)理 臟者 是三焦通會元眞之處 爲血氣所注 理者 是皮膚臟腑之文
理也
3. 問曰 病人有氣色見于面部 願聞其說 師曰 鼻頭色靑 腹中痛 苦冷者死
鼻頭色微黑者 有水氣 色黃者 胸上有寒 色白者 亡血也 設微赤非時者死
其目正圓者 痙 不治 又色靑爲痛 色黑爲勞 色赤爲風 色黃者便難 色鮮明
者有留飮
4. 師曰 病人語聲寂然喜驚呼者 骨節間病 語聲暗暗然不徹者 心膈間病
語聲추추(울추;입구변+가을추)然細而長者 頭中病
5. 師曰 息搖肩者 心中堅 息引胸中上氣者 咳 息張口短氣者 肺위(위병
위;병질부+맡길위)唾沫
6. 師曰 吸而微數 其病在中焦 實也 當下之卽愈 虛者不治 在上焦者 其
吸促 在下焦者其吸遠 此皆難治 呼吸動搖振振者 不治
7. 師曰 寸口脈動者 因其旺時而動 假令肝旺色靑 四時各隨其色 肝色靑
而反色白 非其時色脈 皆當病
8. 問曰 有未至而至 有至而不至 有至而不去 有至而太過 何謂也
師曰 冬至之後 甲子夜半 少陽起 少陽之時 陽始生 天得溫和 此爲未至而
至也 以得甲子 而天未溫和 爲至而不至也 以得甲子 而天大寒不解 此爲
至而不去也 以得甲子 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 此爲至而太過也
9. 師曰 病人脈浮者在前 其病在表 浮者在後 其病在裏 腰痛背强不能行
必短氣而極也
10. 問曰 經云 厥陽獨行 何謂也
師曰 此爲有陽無陰 故稱厥陽
11. 問曰 寸脈沈大而滑 沈則爲實 滑者爲氣 實氣相搏 血氣入臟卽死 入
腑卽愈 此爲卒厥 何謂也
師曰 脣口靑 身冷 爲入臟 卽死 如身和 汗自出 爲入腑 卽愈
12. 問曰 脈脫 入臟卽死 入腑卽愈 何謂也
師曰 非爲一病 百病皆然 譬如沈淫瘡 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 從四肢流來
入口者 不可治 病在外者可治 入裏者卽死
13. 問曰 陽病十八 何謂也
師曰 頭痛 項 腰 脊 臂 脚체(끌체;지을제+손수)痛
陰病十八 何謂也
師曰 咳 上氣 喘 얼(딸꾹질할얼;口+歲) 咽 脹 鳴 脹滿 心痛 拘急
五臟病各有十八 合爲九十病
人又有六微 微有十八病 合爲一百八病
五勞 七傷 六極 婦人三十六病 不在其中
淸邪居上 濁邪居下 大邪中表 小邪中裏 馨임(익힐임;食+壬)之邪 從口入
者 宿食也 五邪中入 各有法度 風中于暮 濕傷于下 霧傷于上 風令脈浮
寒令脈急 霧傷皮주(살결주;육달월부+奏) 濕流關節 食傷脾胃 極寒傷經
極熱傷絡
14. 問曰 病有急當救裏救表者 何謂也
師曰 病 醫下之 續得下利淸穀不止 身體疼痛者 急當救裏 後身體疼痛 淸
便自調者 急當救表也
15. 夫病痼疾 加以卒病 當先 治其卒病 後乃治其痼疾也
16. 師曰 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 五臟病各有所惡 各隨其所不喜者爲病 病
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 必發熱也
17. 夫諸病在臟 欲攻之 當隨其所得而攻之 如渴者 與猪笭湯 餘皆倣此
痙濕갈(더위먹을갈;日+曷)病脈證治 第二
1. 太陽病 發熱無汗 反惡寒者 名曰剛痙
2. 太陽病 發熱汗出 而不惡寒 名曰柔痙
3. 太陽病 發熱 脈沈而細者 名曰痙 爲難治
4. 太陽病 發汗太過 因致痙
5. 夫風病 下之則痙 復發汗 必拘急
6. 瘡家雖身疼痛 不可發汗 汗出則痙
7. 病者身熱足寒 頸項强急 惡寒 時發熱 面赤目赤 獨頭動搖 卒口금(입
다물금;口+禁) 背反脹者 痙病也 若發其寒者 寒濕相得 其表益虛 卽惡寒
甚 發其汗已 其脈如蛇
8. 暴腹脹大者 爲欲解 脈如故 反伏弦者痙
9. 夫痙脈 按之緊如弦 直上下行
10. 痙病有灸瘡 難治
11. 太陽病 其證備 身體强 수(짧은 깃의 새가 날 수)수(짧은 깃의 새
가 날 수)然 脈反沈遲 此爲痙 괄(향나무괄;木+舌)蔞桂枝湯主之
괄(향나무괄;木+舌)蔞桂枝湯方
괄(향나무괄;木+舌)蔞根二兩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灸)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微
取汗 汗不出 食頃철(먹을철;口옆에 又字 네개)熱粥發之
12. 太陽病 無汗而小便反少 氣上衝胸 口금(입다물금;口+禁)不得語 欲
作剛痙 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灸)生薑
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 부(씹을부;口+父)咀 利水一斗 先煮麻
黃 葛根 減二升 去沫 納諸藥 煮取三升 復取微似汗 不須철(먹을철;口옆
에 又字 네개)粥 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
13. 痙爲病 胸滿口금(입다물금;口+禁) 臥不着席 脚攣急 必계(이갈계;
齒+介)齒 可與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朴半斤(灸去皮) 枳實五枚(灸) 芒硝三合
上四味 以水一斗 先煮二物 取水五升 去滓 內大黃 煮取二升 去滓 內芒
硝 更上微火一兩沸 分溫再服 得下止服
14. 太陽病 關節疼痛而煩 脈沈細者 此名濕痺 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但當
利其小便
15. 濕家之爲病 一身盡疼 發熱 身色如熏黃也
16. 濕家 其人但頭汗出 背强 欲得被服向火 若下之早則얼(딸꾹질할얼;
口+歲) 或胸滿 小便不利 舌上如胎者 以丹田有熱 胸上有寒 渴欲得飮而
不能飮 則口燥煩也
17. 濕家下之 額上汗出 微喘 小便利者 死 若下利不止者 亦死
18. 風濕相搏 一身盡疼痛 法當汗出而解 値天陰雨不止 醫云此可發汗 汗
之病不愈者 何也 蓋發其汗 汗大出者 但風氣去 濕氣在 是故不愈也 若治
風濕者 發其汗 但微微似欲汗出者 風濕俱去也
19. 濕家病 身疼發熱 面黃而喘 頭痛鼻塞而煩 其脈大 自能飮食 腹中和
無病 病在頭中寒濕 故鼻塞 內藥鼻中則愈
20. 濕家身煩疼 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爲宜 愼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加朮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灸) 白朮四兩 杏仁七十介(去
皮尖) 上五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納諸藥 煮取二升半去
滓 溫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
21. 病者一身盡疼 發熱 日포(저녁포;日+甫)所劇者 名風濕 此病傷于汗
出當風 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半兩(湯泡) 甘草一兩(灸) 薏苡仁半兩 杏仁十介(去皮尖 炒)
上촤(가마솥촤;金+坐)麻豆大 每服四錢匕 水盞半 煮八分 去滓 溫服 有
微汗 避風
22. 風濕脈浮身重 汗出惡風者 防己黃기(황기기;艸+氏+一두초)湯主之
防己黃기(황기기;艸+氏+一두초)湯方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炒) 黃기(황기기;艸+氏+一두초)一兩一分(去蘆)
上촤(가마솥촤;金+坐)麻豆大 每초(뜰초;手+火)五錢匕 生薑四片 大棗一
枚 水盞半 煎八分 去滓 溫服 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黃半兩 胃中不和者加芍
藥三分 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 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 服後當如蟲行皮中
從腰下如氷 後坐被上 又以一被繞腰以下 溫令微汗 差
23. 傷寒八九日 風濕相搏 身體疼煩 不能自轉側 不嘔不渴 脈浮虛而澁者
桂枝附子湯主之 若大便堅 小便自利者 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生薑三兩(切) 附子三枚(포(구울포;火+包)去皮 破八片
甘草二兩(灸)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溫三服
白朮附子湯方
白朮一兩 附子一枚 (포(구울포;火+包)去皮) 甘草二兩(灸) 生薑一兩半
(切) 大棗六枚(擘)
上五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分溫三服 一服覺身痺半日許再服 三服
都盡 其人如冒狀 勿怪 卽是朮附幷走皮中 逐水氣 未得除故耳
24. 風濕相搏 骨節疼煩 체(끌체;制 밑에 手)痛 不得屈伸 近之則痛劇
汗出短氣 小便不利 惡風不欲去衣 或身微腫者 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灸)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포(구울포;火+包)去皮) 桂枝四兩(去
皮)
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則解 能食
汗出復煩者 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 服六七合爲妙
25. 太陽中갈(더위먹을갈;日+曷) 發熱惡寒 身重而疼痛 其脈弦細규(허
한맥규;艸 밑에 孔)遲 小便已 酒酒然毛聳 手足厥冷 小有勞 身卽熱 口
蓋 前板齒燥 若發其汗 則惡寒甚 加溫鍼則 發熱甚 數下之則淋甚
26. 太陽中熱者 갈(더위먹을갈;日 + 曷)是也 汗出惡寒 身熱而渴 白虎
加人蔘湯主之
白虎加人蔘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人蔘三兩
上五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湯成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27. 太陽中갈(더위먹을갈;日 + 曷) 身熱疼重而脈微弱 此以夏月傷冷水
水行皮中所致也 一物瓜체湯主之
一物瓜체(꼭지체;艸밑에 帝)湯方
瓜체(꼭지체;艸밑에 帝)二十介
上촤(가마솟촤;金+坐) 以水一升 煮取五合 去滓 頓服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1. 論曰 百合病者 百脈一宗 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復不能食 常黙黙 欲臥不
能臥 欲行不能行 飮食或有美時 或有不聞食臭時 如寒無寒 口苦小便赤諸
藥不能治 得藥則劇吐利 如有神靈者 身形如和 其脈微數 每溺時頭痛者
六十日乃愈 若溺時頭不痛漸然者 四十日愈 若溺快然 但頭眩者 二十日愈
其證或未病而豫見 或病四五日而出 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 各隨證治之
2. 百合病 發汗後者 百合知母湯主之
百合知母湯方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兩(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 淸一宿 當白沫出 去其水 更以泉水二升 煎取一升 去滓
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 取一升 去滓 後合和煎取一升五合 分溫再服
3. 百合病 下之後者 滑石代자(붉은흙자;赤+者)湯主之
滑石代자(붉은흙자;赤+者)湯方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兩 (碎 綿과(쌀과;衣사이에 果)) 代자(붉은흙자;
赤+者)石 一枚如彈丸大(碎 綿과(쌀과;衣사이에 果))
上以水洗百合 淸一宿 當白沫出 去其水 更以泉水二升 煎取一升 去滓 別
以泉水二升 煎滑石 代자(붉은흙자;赤+者)石 取一升 去滓 後合和重煎
取一升五合 分溫服
4. 百合病 吐之後者 用後方主之
百合鷄子黃湯方
百合七枚(擘) 鷄子黃一枚
上以水洗百合 淸一宿 當白沫出 去其水 更以泉水二升 煎取一升 去滓 內
鷄子黃 攪勻 煎五分 溫服
5. 百合病 不經 吐 下 發汗 病形如初者 百合地黃湯主之
百合地黃湯方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黃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 淸一宿 當白沫出 去其水 更以泉水二升 煎取一升 去滓 內
生地黃汁 煎取一升五合 分溫再服 中病勿更服 大便當如漆
6. 百合病 一月不解 變成渴者 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洗方
以百合一升 以水一斗 淸之一宿 以洗身 洗已 食煮餠 勿以鹽시(메주시;
豆+支)也
7. 百合病 渴不差者 括蔞牡蠣散主之
括蔞牡蠣散方
括蔞根 牡蠣(熬) 等分
上爲細沫 飮服方寸匕 日三服
8. 百合病 變發熱者 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兩(灸) 滑石三兩
上爲散 飮服方寸匕 日三服 當微利者 止服 熱則除
9. 百合病 見于陰者 以陽法救之 見于陽者 以陰法救之 見陽攻陰 復發其
汗 此爲逆 見陰攻陽 乃復下之 此亦爲逆
10. 狐惑之爲病 狀如傷寒 黙黙欲眠 目不得閉 臥起不安 蝕于喉爲惑 蝕
于陰爲狐 不欲飮食 惡聞食臭 其面目乍赤 乍黑 乍白 蝕于上部則聲사(목
쉴사;口+夏) 甘草瀉心湯主之 蝕于下部則咽乾 苦蔘湯洗之 蝕于肛者 雄
黃熏之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 黃芩三兩 人蔘三兩 乾薑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
半升
上七味 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 溫服一升 日三服
苦蔘湯方
苦蔘一升 以水一斗 煎取七升 去滓 熏洗 日三服
雄黃熏法
雄黃一味爲末 筒瓦二枚合之 燒 向肛熏之
11. 病者脈數 無熱 微煩 黙黙但欲臥 汗出 初得之三四日 目赤如鳩眼 七
八日 目四자(눈초리자;此 밑에 目)黑 若能食者 膿已成也 赤小豆當歸散
主之
赤小豆當歸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冷芽出 曝乾) 當歸十兩
上二味杵爲散 漿水服方寸匕 日三服
12. 陽毒之爲病 面赤班 班如綿文 咽喉痛 唾膿血 五日可治 七日不可治
升麻鱉甲湯主之
13. 陰毒之爲病 面目靑 身痛如被杖 咽喉痛 五日可治 七日不可治 升麻
鱉甲去雄黃蜀椒主之
升麻鱉甲湯方
升麻二兩 當歸一兩 蜀椒(炒去汗)一兩 甘草二兩 雄黃半兩(硏) 鱉甲手指
頭大一片(炙)
上六味 以水四升 煮取一升 頓服之 老少再服取汗
虐病脈證幷治第四
1. 師曰 虐脈自弦 弦數者多熱 弦遲者多寒 弦小緊者下之채(나을채;병질
안 속에 差) 弦遲자 可溫之 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 浮大者可吐之 弦數者
風發也 以飮食消息止之
2. 病虐 以月一日發 當以十五日愈 設不差 當月盡解 如其不差 當云何
師曰 此結爲症하(징하하;병질안 속에 假에서 사람인 뺀것) 名曰虐母
急治之 宜鱉甲煎丸
鱉甲煎丸方
鱉甲十二分(炙) 柴胡六分 芍藥五分 厚朴三分 半夏一分 蜂과(구멍과;穴
밑에 果)四分(炙) 鼠婦三分(熬) 桂枝三分 牧丹五分(去心) 人蔘一分 赤
硝十二分 烏扇三分(燒) 乾薑三分 정(艸 밑에 亭)歷(艸 밑에 歷)一分
(熬) 瞿麥二分 자(주며느리자;庶밑에 벌래충)蟲五分(熬) 강(蟲+羌)螂
六分(熬) 黃芩三分 大黃三分 石葦三分(去毛) 紫위(艸밑에 威)三分 阿
膠三分(炙) 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 爲末取하(데울하;火+瑕에서 王뺀것)조(부엌조;火+土)下灰
一斗 淸酒一斛五斗浸灰 候酒盡一半 着鱉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 絞取汁
內諸藥 煎爲丸 如梧子大 空心服七丸 日三服
3. 師曰 陰氣孤絶 陽氣獨發 則熱而少氣煩寃 手足熱而欲嘔 名曰탄(중풍
탄;병질안 속에 單)虐 若但熱不寒者 邪氣內藏于心 外舍分肉之間 令人
消삭(녹일삭;金+樂)脫肉
4. 溫虐者 其脈如平 身無寒但熱 骨節疼煩 時嘔 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白虎加桂枝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甘草二兩(灸) 粳米二合 桂枝三兩(去皮)
上촤(가마솥촤;金+坐) 每五錢 水一盞半 煎至八分 去滓 溫服 汗出愈
5. 虐多寒者 名曰牝虐 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雲母燒二日夜 龍骨等分
上三味 杵爲散 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 溫虐加蜀漆半分 臨發時服一錢匕
中風歷節病脈證幷治第五
1. 夫風之爲病 當半身不隨 或但臂不遂者 此爲痺 脈微而數 中風使然
2. 寸口脈浮而緊 緊則爲寒 浮則爲虛 寒虛相搏 邪在皮膚 浮者血虛 絡脈
空虛 賊邪不泄 或左或右 邪氣反緩 正氣卽急 正氣引邪 와(삐뚤어질와;
口+渦에서水를 뺀것)僻不遂 邪在于絡 肌膚不仁 邪在于經 卽重不勝 邪
入于腑卽不識人 邪入于臟 舌卽難言 嘔吐涎 候氏黑散 治大風四肢煩重
心中惡寒不足者菊花四十分 白朮十分 細辛三分 茯령(艸밑에 令)三分 牡
蠣三分 桔梗八分 防風十分 人蔘三分 礬石三分 黃芩五分 當歸三分 乾薑
三分 芎궁(궁궁이궁;艸밑에 窮)三分 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 杵爲散 酒服方寸匕 一日服 初服二十四 溫酒調服 禁一切魚肉
大蒜 常宜冷食 六十日止 卽藥積在腹中不下也 熱食卽下矣 冷食自能助藥
力
3. 寸口脈遲而緩 遲則爲寒 緩則爲虛 營緩則爲亡血 衛緩則爲中風 邪氣
中經 則身痒而은(피부병은;병질안 속에 隱)疹 心氣不足 邪氣入中 則胸
滿而短氣
風引湯除熱탄(중풍탄;병질안 속에 難)癎
大黃 乾薑 龍骨各四兩 桂枝三兩 甘草 牡蠣各二兩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 各六兩
上十二味 杵 粗篩 以韋囊盛之 取三指撮 井花水三升 煮三沸 溫服一升
防己地黃湯 治病如狂狀 妄行獨語不休 無寒熱 其脈浮
防己一分 桂枝三分 防風三分 甘草二分
上四味 以酒一杯 浸之一宿 絞取汁 生地黃二斤 부(씹을부;口+父)咀蒸之
如斗米飯久 以銅器盛其汁 更絞地黃汁 和分再服
頭風摩散
大附子一枚(포(구울포;火+包)) 鹽等分
上二味 爲散 沐了 以方寸匕 摩疾上 令藥力行
4. 寸口脈 沈而弱 沈卽主骨 弱卽主筋 沈卽爲腎 弱卽爲肝 汗出入水中
如水傷心 歷節黃汗出 故曰歷節
5.趺陽 脈浮而滑 滑則穀氣實 浮則汗自出
6. 少陰脈 浮而弱 弱則血不足 浮則爲風 風血相搏 卽疼痛如철(당길철;
制밑에 手)
7. 盛人 脈澁小 短氣自汗出 歷節痛 不可屈伸 此皆飮酒汗出當風所致
8. 諸肢節疼痛 身體왕(절름발이왕;兀+王)羸 脚腫如脫 頭眩短氣 溫溫欲
吐 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薑五兩 白朮五兩 知母四兩 防
風四兩 附子二枚(포(구울포;火+包))
上九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溫服七合 日三服
9. 味酸則傷筋 筋傷則緩 名曰泄 鹹則傷骨 骨傷則위(풍병위;병질안 속
에 委) 名曰枯 枯泄相搏 名曰斷泄 營氣不通 衛不獨行 營衛俱微 三焦無
所御 四屬斷絶 身體羸瘦 獨足腫大 黃汗出 脛冷 假令發熱 便爲歷節也
10. 病歷節不可屈伸 疼痛 烏頭湯主之
烏頭湯方 治脚氣疼痛 不可屈伸
麻黃 芍藥 黃기(황기기;艸밑에 氏)各三兩 甘草三兩(灸) 川烏五枚(부
(씹을부;口+父)咀 以蜜二升 煮取一升 卽出烏頭)
上五味 부(씹을부;口+父)咀四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納蜜煎中 更
煎之 服七合 不知 盡服之
礬石湯 治脚氣衝心
礬石二兩
上一味 以漿水一斗五升 煎三五沸 浸脚良
血痺虛勞病脈證幷治第六
1. 問曰 血痺病從何得之 師曰 夫尊榮人 骨弱肌膚盛 重因疲勞汗出 臥不
時動搖 加被微風 遂得之 但以脈自微澁在寸口 關上小緊 宜鍼引陽氣 令
脈和緊去則愈
2. 血痺陰陽俱微 寸口關上微 尺中小緊 外證身體不仁 如風痺狀 黃기(황
기기;艸 밑에 氏)桂枝五物湯主之
黃기(황기기;艸 밑에 氏)桂枝五物湯方
黃기(황기기;艸 밑에 氏)三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溫服七合 日三服
3. 夫男子平人 脈大爲勞 極虛亦爲勞
4. 男子面色薄者 主渴及亡血 卒喘悸 脈浮者 裏虛也
5. 男子脈虛沈弦 無寒熱 短氣裏急 小便不利 面色白 時目명(아찔할명;
目+冥) 兼뉵(코피뉵) 少腹滿 此爲勞使之然
6. 勞之爲病 其脈浮大 手足煩 春夏劇 秋冬채(나을채;병질안 속에 差)
陰寒精自出 酸削不能行
7. 男子脈浮弱而澁 爲無子 精氣淸冷
8. 夫失精家 少腹弦急 陰頭寒 目眩發落 脈極虛규(규맥규;艸 밑에 孔)
遲 爲淸穀亡血失精 脈得諸규(규맥규;艸 밑에 孔)動微緊 男子失精 女子
夢交 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桂枝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各三兩
上七味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天雄散方
天雄三兩(포(구울포;火+包)) 白朮八兩 桂枝六兩 龍骨三兩
上四味 杵爲散 酒服半錢匕 日三服 不知 稍增之
9. 男子平人 脈虛弱細微者 喜盜汗也
10. 人年五六十 其病脈大者 痺俠背行 若腸鳴 馬刀俠영(혹영;병질안 속
에 瓔에서 王뺀것 )者皆爲勞得之
11. 脈沈小遲 名脫氣 其人疾行則喘喝 手足逆寒 腹滿 甚則당(水+唐)泄
食不消化也
12. 脈弦而大 弦則爲減 大則爲규(규맥규;艸 밑에 孔) 減則爲寒 규(규
맥규;艸 밑에 孔)則爲虛 虛寒相搏 此名爲革 産漏下 男子則亡血失精
13. 虛勞裏急 悸 뉵(코피뉵) 腹中痛 夢失精 四肢酸疼 手足煩熱 咽乾口
燥 小建中湯主之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灸) 大棗十二枚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 膠飴一升
上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內膠飴 更上微火消解 溫服一升 日三服
14. 虛勞裏急 諸不足 黃기(황기기;艸밑에 氏)建中湯主之
黃기(황기기;艸밑에 氏)建中湯方
于小建中湯內 加黃기(황기기;艸밑에 氏)一兩半 餘依上法 氣短胸滿者加
生薑 腹滿者 去棗加茯령(艸+令)一兩半 及療肺虛損不足 補氣加半夏三兩
15.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者 八味腎氣丸主之
腎氣丸方
乾地黃八兩 山藥 山茱萸 各四兩 澤瀉 丹皮 茯령(艸+令)各三兩 桂枝 附
子(포(구울포;火+包))各一兩
上八味 末之 煉蜜和丸 梧桐子大 酒下十五丸 加至二十丸 日再服
16. 虛勞諸不足 風氣百疾 薯여(마여;艸+預)丸主之
薯여(마여;艸+預)丸方
薯여(마여;艸+預)三十分 當歸 桂枝 曲 乾地黃 豆黃卷 各十分 甘草二十
八分 芎궁(궁궁이궁;艸밑에 窮) 麥門冬 芍藥 白朮 杏仁 各六分 人蔘七
分 柴胡 桔梗 茯령(艸+令)各五分 阿膠七分 乾薑三分 白斂二分 防風六
分 大棗百枚 爲膏
上二十一味 末之 煉蜜和丸 如彈子大 空腹酒服一丸 一百丸爲丸
17. 五勞虛極 羸瘦 腹滿不能飮食 食傷 憂勞 飮傷 房室傷 飢傷 勞傷 經
絡營衛氣傷 內有乾血 肌膚甲錯 兩目암(검을암;黑+音)黑 緩中補虛 大黃
자(庶밑에 蟲)蟲丸主之
大黃자(庶밑에 蟲)蟲丸方
大黃十分(蒸) 黃芩二兩 甘草三兩 桃仁一升 芍藥四兩 乾地黃十兩 乾漆
一兩 맹(亡밑에 蟲)蟲一升 水蛭百枚 제(蟲+齊)조(蟲+曹)一升 자(庶밑
에 蟲)蟲半升
上十二味 末之 煉蜜和丸 小豆大 酒飮服五丸 日三服
肺위(풍병위;병질안 속에 委)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1. 問曰 熱在上焦者 因咳爲肺위(풍병위;병질안 속에 委) 肺위(풍병위;
병질안 속에 委)之病 從何得之 師曰 或從汗出 或從嘔吐 或從消渴 小便
利數 或從便難 又被快藥下利 重亡津液 故得之
曰 寸口脈數 其人咳 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 師曰 爲肺위(풍병위;병질안
속에 委)之病 若口中벽(僻에서 사람인변 없는것)벽(僻에서 사람인변
없는것)燥咳卽胸中隱隱痛 脈反滑數 此爲肺癰 咳嗽膿血 脈數虛者爲肺위
(풍병위;병질안 속에 委) 數實者爲肺癰
2. 問曰 病咳逆 脈之何以知此爲肺癰 當有膿血 吐之則死 其脈何類 師曰
寸口脈微而數 微則爲風 數則爲熱 微則汗出 數則惡寒 風中于衛 呼氣不
入 熱過于營 吸而不出 風傷皮毛 熱傷血脈 風舍于肺 其人則咳 口乾喘滿
咽燥不渴 多唾濁沫 時時振寒 熱之所過 血爲之凝滯 蓄結癰膿 吐如米粥
始萌可數 膿成則死
3. 上氣面浮腫 肩息 其脈浮大 不治 又可利尤甚
4. 上氣喘而躁者 屬肺脹 欲作風水 發汗則愈
5. 肺위(풍병위;병질안 속에 委)吐涎沫而不解者 其人不渴 必遺尿 小便
數 所以然者 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 此爲肺中冷 必眩 多涎唾 甘草乾薑湯
以溫之 藥服湯已 渴者 屬消渴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灸) 乾薑二兩(포(구울포;火+包))
上부(씹을부;口+父)咀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五合 去滓 分溫再服
6. 咳而上氣 喉中水鷄聲 射干麻黃湯主之
射干麻黃湯方
射干三兩 麻黃四兩 生薑四兩 細辛三兩 紫苑三兩 款冬花三兩 五味子半
升 大棗七枚 半夏(大者洗)半升
上九味 以水一斗二升 先煮麻黃兩沸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7. 咳逆上氣 時時吐濁 但坐不得眠 조(白밑에 七)莢丸主之
조(白밑에 七)莢丸方
조(白밑에 七)莢八兩(刮去皮 用수(연유수;酉+禾)炙)
上一味 末之 蜜丸 梧子大 以棗膏和湯服三丸 日夜一服
8. 咳而脈浮者 厚朴麻黃湯主之
厚朴麻黃湯方
厚朴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如鷄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乾薑二兩 細辛二
兩 五味子半升 小麥一升
上九味 以水一斗二升 先煮小麥熟 去滓 內諸藥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
服
9. 脈沈者 澤漆湯主之
澤漆湯方
半夏半升 紫參五兩(一作紫苑) 生薑五兩 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
斗五升) 白前五兩 甘草 黃芩 人蔘 桂枝各三兩
上九味 부(씹을부;口+父)咀 內澤瀉汁中 煮取五升 溫服五合 至夜盡
10. 火逆上氣 咽喉不利 止逆下氣 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蔘三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溫服一升 日三夜一服
11. 肺癰喘不得臥 정(艸밑에 亭)력(艸밑에 歷)大棗瀉肺湯主之
정(艸밑에 亭)력(艸밑에 歷)大棗瀉肺湯方
정(艸밑에 亭)력(艸밑에 歷)(熬令黃色 搗丸如彈子大) 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 煮棗取二升 去棗 內정(艸밑에 亭)력(艸밑에 歷) 煮取一
升 頓服
12. 咳而胸滿 振寒 脈數 咽乾不渴 時出濁唾腥臭 久久吐膿米粥者 爲肺
癰 桔梗湯主之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則吐膿血也
13. 咳而上氣 此爲肺脹 其人喘 目如脫狀 脈浮大者 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半夏半升
上六味 以水六升 先煮麻黃 去上沫 納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14. 肺脹 咳而上氣 煩躁而喘 脈浮者 心下有水 小靑龍加石膏湯主之
小靑龍加石膏湯方
麻黃 芍藥 桂枝 細辛 甘草 乾薑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兩
上九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黃去上沫 納諸藥 煮取三升 强人服一升 羸者減
之 日三服 小兒服四合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1. 師曰 病有奔豚 有吐膿 有驚怖 有火邪 此四部病 皆從驚發得之
師曰 奔豚病 從少腹起 上衝咽喉 發作欲死 復環止 皆從驚恐得之
2. 奔豚 氣上衝胸 腹痛 往來寒熱 奔豚湯主之
奔豚湯方
甘草 芎궁(궁궁이궁;艸밑에 窮) 當歸各二兩 半夏四兩 黃芩二兩 生葛五
兩 芍藥二兩 生薑四兩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 以水九升 煮取五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夜一服
3. 發汗後 燒鍼 令其汗 鍼處被寒 核起而赤者 必發奔豚 氣從少腹上至心
灸其核上各一壯 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灸)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4. 發汗後 臍下悸者 欲作奔豚 茯령(艸밑에 令)桂枝甘草湯主之
茯笭桂枝甘草湯方
茯笭半斤 甘草二兩(灸) 大棗十五枚 桂枝四兩
上四味 以甘瀾水一斗 先煮茯笭減二升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甘瀾水法 取水二斗 置大盆內 以杓揚之 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
取用之
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1. 師曰 夫脈當取太過不及 陽微陰弦 卽胸痺而痛 所以然者 責其極虛也
令陽虛知在上焦 所以胸痺 心痛者 以其陰弦故也
2. 平人無寒熱 短氣不足以息者 實也
3.胸痺之病 喘息咳唾 胸背痛 短氣 寸口脈沈而遲 關上小緊數 괄(木+舌)
蔞해(艸밑에 복잡하게 있는것)白白酒湯主之
괄(木+舌)蔞해(艸밑에 복잡하게 있는것)白白酒湯方
괄(木+舌)蔞實一枚(搗) 해(艸밑에 복잡하게 있는것)白半升 白酒七升
上三味 同煮 取二升 分溫再服
4.胸痺不得臥 心痛徹背者 괄(木+舌)蔞해(艸밑에 복잡하게 있는것)白半
夏湯主之
괄(木+舌)蔞해(艸밑에 복잡하게 있는것)白半夏湯方
괄(木+舌)蔞實一枚(搗) 해(艸밑에 복잡하게 있는것)白三兩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上四味 同煮 取四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5. 胸痺心中비(병질안속에 否)氣 氣結在胸 胸滿 脅下逆창(부딪칠창;手
+倉)心 枳實해(艸밑에 복잡하게 있는것)白桂枝湯主之 人蔘湯亦主之
枳實해(艸밑에 복잡하게 있는것)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 厚朴四兩 해(艸밑에 복잡하게 있는것)白半升 桂枝一兩 괄(木
+舌)蔞實一枚(搗)
上五味 以水五升 先煮枳實 厚朴 取二升 去滓 內諸藥 煮數沸 分溫三服
人蔘湯方
人蔘 甘草 乾薑 白朮各三兩
上四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6. 胸痺 胸中氣塞 短氣 茯笭杏仁甘草湯主之 橘枳薑湯亦主之
茯笭杏仁甘草湯方
茯笭三兩 杏仁五十介 甘草一兩
上三味 以水一斗 煮取五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不差 更服
橘枳薑湯方
橘皮一斤 枳實三兩 生薑半斤
上三味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分溫再服
7. 胸痺緩急者 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十枚(포)
上二味 杵爲散 服方寸匕 日三服
8. 心中비(병질안 속에 否) 諸逆 心懸痛 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
桂枝生薑枳實湯方
桂枝 生薑各三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9. 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烏頭赤石脂丸方
蜀숙(木+叔)一兩(一法二分) 烏頭一分(포) 附子半兩(포)(一法一分) 乾
薑一兩(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兩(一法二分)
上五味 末之 蜜丸如桐子大 先食服一丸 日三服 不知 稍加腹
10. 附方 九痛丸 治九種心痛
附子三兩(포) 生狼牙一兩(炙香) 巴豆一兩(去皮心, 熬硏如脂) 人蔘 乾
薑 吳茱萸各一兩
上六味 末之 煉蜜丸如桐子大 酒下 强人初服三丸 日三服 弱者二丸 兼治
卒中惡 腹脹痛 口不能言 又治連年積冷 流注心胸痛 幷冷衝上氣 落馬墜
車血疾等 皆主之 忌口如常法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1.趺陽脈微弦 法當腹滿 不滿者必便難 兩거(열거;月+去)疼痛 此虛寒從
下上也 當與溫藥服之
2. 病者腹滿 按之不痛爲虛 痛者爲實 可下之 舌黃微下者 下之黃自去
3. 腹滿時減 復如故 此爲寒 當與溫藥
4. 病者위(병질안속에 委)黃 燥而不渴 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5. 寸口脈弦者 卽脅下拘急而痛 其人嗇嗇惡寒也
6. 夫中寒家 善欠 其人淸涕出 發熱色和者 善체(제채기체;口 옆에 十아
래에 민갓머리 아래에 田 아래에 足에서 口뺀것)
7. 中寒 其人下利 以裏虛也 欲체(제채기체;口 옆에 十아래에 민갓머리
아래에 田 아래에 足에서 口뺀것)不能 此人두(밥통두;月+土)中寒
8. 夫瘦人繞臍痛 必有風冷 穀氣不行 而反下之 其氣必衝 不衝者 心下則
비(병질안 속에 否)
9. 病腹滿 發熱十日 脈浮而數 飮食如故 厚朴七物湯主之
厚朴七物湯方
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黃各三兩 大棗十枚 枳實五枚 桂枝二兩 生薑五兩
上七味 以水一斗 煮取四升 溫服八合 日三服 嘔者加半夏五合 下利去大
黃 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10. 腹中寒氣 雷鳴切痛 胸脅逆滿嘔吐 附子粳米湯主之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一枚(포) 半夏 粳米各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上五味 以水八升 煮米熟湯成 去渣 溫服一升 日三服
11. 痛而閉者 厚朴三物湯主之
厚朴三物湯方
厚朴八兩 大黃四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 以水一斗二升 先煮二味 取五升 納大黃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以利
爲度
12. 按之心下滿痛者 此爲實也 當下之 宜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枳實四枚(炙) 大黃四兩 大
棗十二枚 生薑五兩
上八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渣再煎 溫服一升 日三服
13. 腹滿不減 減不足言 當須下之 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見前痙病中
14. 心胸中大寒痛 嘔不能飮食 腹中寒 上衝皮起 出見有頭足 上下痛而不
可觸近 大建中湯主之
大建中湯方
蜀숙(木+叔)二合(炒去汗) 乾薑四兩 人蔘二兩
上三味 以水四升 煮去二升 去渣 內膠飴一升 微火煎取一升半 分溫再服
如一炊頃 可飮粥二升 後更服 當一日食미(죽미;麻밑에 米)粥溫覆之
15. 脅下偏痛 發熱 其脈緊弦 此寒也 以溫藥下之 宜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포) 細辛二兩
上三味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 分溫三服 服後
如人行四五里 進一服
16. 寒氣厥逆 赤丸主之
赤丸方
茯笭四兩 半夏四兩(洗, 一方用桂) 烏頭二兩(포) 細辛一兩(千金)作人蔘
上四味 末之 內眞朱爲色 煉蜜丸如麻子大 先食酒飮下三丸 日再夜一服
不知稍增之 以知爲度
17. 腹痛 脈弦而緊 弦則衛氣不行 卽惡寒 緊則不欲食 邪正相搏 卽爲寒
疝 寒疝繞臍痛 若發則白汗出 手足厥冷 其脈沈緊者 大烏頭煎主之
大烏頭煎方
烏頭大者五枚 熬去皮 不부(씹을부;口 + 父)咀
上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渣 內蜜二升 煎令水氣盡 取二升 强人服七合 弱
人服五合 不差 明日更服 不可一日再服
18. 寒疝腹中痛 及脇痛裏急者 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
當歸三兩 生薑五兩 羊肉一斤
上三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七合 日三服 若汗多者 加生薑成一斤 痛
多而嘔者 加桔皮二兩 白朮一兩 加生薑者 亦加水五升 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19. 寒疝腹中痛 逆冷 手足不仁 若身疼痛 灸刺諸藥不能治 抵當烏頭桂枝
湯主之
烏頭桂枝湯方
烏頭
上一味以蜜二斤 煎減半 去渣 以桂枝湯五合解之 令得一升後 初服二合
不知 卽服三合 又不知 復加至五合 其知者 如醉狀 得吐者 爲中病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灸)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 좌(썰좌;坐+刀)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去渣
20. 其脈數而緊乃弦 狀如弓弦 按之不移 脈數弦者 當下其寒 脈緊大而遲
者 必心下堅 脈大而緊者 陽中有陰 可下之
21. 問曰 人病有宿食 何以別之 師曰 寸口脈浮而大 按之反색(水 + ) 尺
中亦微而색(水 + 嗇) 故知有宿食 大承氣湯主之
22. 脈數而滑者 實也 此有宿食 下之愈 宜大承氣湯
23. 下利不欲食者 有宿食也 當下之 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見痙病
24. 宿食在上腕 當吐之 宜瓜체(꼭지체;艸 밑에 帝)散
宜瓜체(꼭지체;艸 밑에 帝)散方
瓜체(꼭지체;艸 밑에 帝)一分(熬黃) 赤小豆一分(煮)
上二味 杵爲散 以香시(메주시;豆 + 支)七合 煮取汁 和散一錢匕 溫服之
不吐者 少加之 以快吐爲度而止 亡血及虛者 不可與之
25. 脈緊如轉索無常者 有宿食也
26. 脈緊 頭痛風寒 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幷治第十一
1. 肺中風者 口燥而喘 身運而重 冒而腫脹
2. 肺中寒 吐濁涕
3. 肺死臟 浮之虛 按之弱如蔥汁 下無根者死
4. 肝中風者 頭目순(떨순;目 + 閏) 兩脇痛 行常구(구부릴구;人+區)令
人嗜甘
5. 肝中寒者 兩臂不擧 舌本燥 喜太息 胸中痛 不得轉側 食則土而汗出也
6. 肝死臟 浮之弱 按之如索 不來 或曲如蛇行者師
7. 肝着 其人常欲蹈其胸上 先未苦時 但欲飮熱 旋覆花湯主之
旋覆花湯方
旋覆花三兩 蔥十四莖 新絳少許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頓服之
8. 心中風者 翕翕發熱 不能起 心中飢 食卽嘔吐
9. 心中寒者 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狀 劇者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臂如고(벌래
고;蟲밑에 皿)注 其脈浮者 自吐乃愈
10. 心傷者 其人勞倦 卽頭面赤而下重 心中痛而自煩 發熱 當臍躁 其脈
弦 此爲心臟傷所致也
11. 心死臟 浮之實如丸豆 按之益躁疾者死
12. 邪哭 使魂魄不安者 血氣少也 血氣少者屬于心 心氣虛者 其人則畏
合目欲眠 夢遠行而精神離散 魂魄妄行 陰氣衰者爲癲 陽氣衰者爲狂
13. 脾中風者 翕翕發熱 形如醉人 腹中煩重 皮目순(떨순;目 + 閏)순(떨
순;目 + 閏)而短氣
14.脾死臟 浮之大堅 按之如覆杯 길(맛좋은물길;水 + 吉)길(맛좋은물
길;水 + 吉)狀如搖者死
15.趺陽脈浮而澁 浮則胃氣强 澁則小便數 浮澁相搏 大便則堅 其脾爲約
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一斤 大黃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上六味 末之 煉蜜和丸梧子大 飮服十丸 日三服 漸加 以知爲度
16. 腎着之病 其人身體重 腰中冷 如坐水中 形如水狀 反不渴 小便自利
飮食如故 病屬下焦 身勞汗出 衣裏冷濕 久久得之 腰以下冷痛 腹中如帶
五千錢 甘薑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朮湯主之
甘薑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朮湯方
甘草二兩 白朮二兩 乾薑四兩 茯(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四兩
上四味 以水四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腰中卽溫
17. 腎死臟 浮之堅 按之亂如轉丸 益下入尺中者死
18. 問曰 三焦竭部 上焦竭善噫 何謂也 師曰 上焦受中焦氣未和 不能消
穀 故能噫耳 下焦竭 卽遺溺失便 其氣不和 不能自禁制 不須治 久則愈
19. 師曰 熱在上焦者 因咳爲肺위(풍병위;병질안부 속에 委) 熱在中焦
者 則爲堅 熱在下焦者則尿血 亦令淋秘不通 大腸有寒者 多鶩당(설사당;
水 + 唐) 有熱者 便腸垢 小腸有寒者 其人下重便血 有熱者 必痔
20. 問曰 病有積 有聚 有馨氣 何謂也 師曰 積者 臟病也 終不移 聚者
腑病也 發作有時 展轉痛移 爲可治 馨氣者 脇下痛 按之則愈 復發爲馨氣
21. 諸赤大法 脈來細而附骨者 乃積也 寸口 積在胸中 微出寸口 積在喉
中 關上積在臍旁 上關上 積在心下 微下關 積在少腹 尺中 積在氣衝 脈
出左 積在左 脈出右 積在右 脈兩出 積在中央 各以其部處之
痰飮咳嗽病脈證幷治第十二
1. 問曰 夫飮有四 何謂也 師曰 有痰飮 有懸飮 有溢飮 有支飮
2. 問曰 四飮何以爲異 師曰 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腸間 녹(水 옆에 鹿)녹
(水 옆에 鹿)有聲 謂之痰飮 飮後水流在脇下 咳唾引痛 謂之懸飮 飮水流
行 歸于四肢 當汗出而不汗出 身體疼重 謂之溢飮 咳逆기(人 옆에 奇)息
短氣不得臥 其形如腫 謂之支飮
3. 水在心 心下堅築 短氣 惡水不欲飮
4. 水在肺 吐涎沫 欲飮水
5. 水在脾 少氣身重
6. 水在肝 脇下支滿 체(재체기체;입구 옆에 열십밑에 민갓머리 밑에
田밑에 마늘모부 밑에 走에서 흙토 뺀것을 붙인것)而痛
7. 水在腎 心下悸
8. 夫心下有留飮 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9. 留飮者 脇下痛引缺盆 咳嗽則轉甚
10. 胸中有留飮 其人短氣而渴 四肢歷節痛 脈沈者 有留飮
11. 膈上病痰 滿喘咳吐 發則寒熱 背痛腰疼 目泣自出 其人振振身순(떨
순;目 + 閏)劇 必有伏飮
12. 夫病人飮水多 必暴喘滿 凡食少飮多 水停心下 甚者則悸 微者短氣
脈雙弦者寒也 皆大下後喜虛 脈偏弦者飮也
13. 肺飮不弦 但苦喘 短氣
14. 支飮亦喘而不能臥 加短氣 其脈平也
15. 病痰飮者 當以溫藥和之
16. 心下有痰飮 胸脅肢滿 目眩 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桂朮甘湯主之
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桂朮甘湯方
茯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四兩 桂枝 白朮各三兩 甘草二兩
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小便則利
17. 夫短氣有微飮 當從小便去之 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桂朮甘湯主之
腎氣丸亦主之
18. 病者脈伏 其人欲自利 利反快 雖利 心下續堅滿 此爲留飮欲去故也
甘遂半夏湯主之
甘遂半夏湯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以水一升 煮取半升 去滓 芍藥五枚 甘草如指
大一枚(灸)
上四味 以水二升 煮取半升 去滓 以蜜半升 和藥汁 煎取八合 頓服之
19. 脈浮而細滑 傷飮
20. 脈弦數 有寒飮 冬夏難治
21. 脈沈而弦者 懸飮內痛 病懸飮者 十棗湯主之
十棗湯方
莞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 搗篩 以水一升五合 先煮肥大棗十枚 取八合 去滓 內藥末 强人服
一錢匕 羸人服半錢 平旦溫服之 不下子 明日更加半錢 得快下後 미(麻
밑에 米)粥自養
22. 病溢飮者 當發其汗 大靑龍湯主之 小靑龍湯亦主之
大靑龍湯方
麻黃(去節)六兩 桂枝(去皮)二兩 甘草(灸)二兩 杏仁(去皮尖)四十介 生
薑(切)三兩 大棗(十二枚) 石膏如鷄子大(碎)
上七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
一升 取微似汗 汗多者 溫粉撲之
小靑龍湯方
麻黃(去節)三兩 芍藥三兩 五味子半升 乾薑三兩 甘草(灸)三兩 細辛三兩
桂枝(去皮)三兩 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
一升
23. 膈間支飮 其人喘滿 心下비(병질안부 속에 否)堅 面色려(검을리 혹
은 검을려)黑 其脈沈緊 得之數十日 醫吐下之不愈 木防己湯主之 虛者卽
愈 實者三日復發 復與不愈者 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芒硝湯主之
木防己湯方
木防己三兩 石膏鷄子大十二枚 桂枝二兩 人蔘四兩
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溫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芒硝湯方
木防己 桂枝各二兩 人蔘四兩 芒硝三兩 茯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四兩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內芒硝 再微煎 分溫再服 微利則愈
24. 心下有支飮 其人苦冒眩 澤瀉湯主之 澤瀉湯方
澤瀉五兩 白朮二兩
上二味 以水二升 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25. 支飮胸滿者 厚朴大黃湯主之
厚朴大黃湯方
厚朴一斤 大黃六兩 枳實四枚
上三味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分溫再服
26. 支飮不得息 정(꽃다지정;艸 밑에 亭)력(艸 밑에 歷)大棗瀉肺湯主
之
정(꽃다지정;艸 밑에 亭)력(艸 밑에 歷)大棗瀉肺湯方見肺癰篇
27. 嘔家本渴 渴者爲欲解 令反不渴 心下有支飮故也 小半夏湯主之
小半夏湯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上二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一升半 分溫再服
28. 腹滿 口舌乾燥 此腸間有水氣 己椒력(艸 밑에 歷)黃丸主之
己椒력(艸밑에 歷)黃丸方
防己 椒目 정(꽃다지정;艸 밑에 亭)력(艸 밑에 歷)(敖) 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 末之 蜜丸如梧子大 先食飮服一丸 日三服 稍增 口中有津液 渴者
加芒硝半兩
29. 卒嘔吐 心下비(병질안부 속에 否) 膈間有水 眩悸者 小半夏加茯령
(복령령;艸 밑에 令)湯主之
小半夏加茯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湯方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茯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三兩
上三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一升五合 分溫再服
30. 假令瘦人 臍下有悸 吐涎沫而顚眩 此水也 五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
散主之
五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散方
澤瀉二兩一分 猪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三分 茯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
三分 白朮三分 桂枝二分
上五味 爲末 白飮服方寸匕 日三服 多飮暖水 汗出愈
31. 咳家 其脈弦 爲有水 十棗湯主之 方見上
32. 夫有支飮家 해(亥 옆에 欠)煩 胸中痛者 不卒死 至一百日 或一歲
宜十棗湯
33. 久咳數歲 其脈弱者 可治 實大數者死 其脈虛者必苦冒 其人本有支飮
在胸中故也 治屬飮家
34. 해(亥 옆에 欠)逆 기(人 옆에 奇)息 不得臥 小靑龍湯主之 方見上
35. 靑龍湯下已 多唾口燥 寸脈沈 尺脈微 手足厥逆 氣從小腹上衝胸咽
手足痺 其面翕熱如醉狀 因腹下流陰股 小便難 時復冒者 與茯령(복령령;
艸 밑에 令)桂枝五味甘草湯 治其氣衝
桂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五味甘草湯方
茯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四兩 桂枝(去皮)四兩 甘草(灸)三兩 五味子半
升
上四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溫三服
36. 衝氣卽低 而反更해(亥 옆에 欠) 胸滿者 用桂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 以治其해(亥 옆에 欠)滿
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감오미강신탕방
복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사량 감초삼량 건강삼량 세신삼량 오미자반승
上五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半升 日三服
37. 해(亥 옆에 欠)滿卽止 而更復渴 衝氣復發者 以細辛 乾薑 爲熱藥也
服之當遂渴 而渴反止者 爲支飮也 支飮者 法當冒 冒者必嘔 嘔者復內半
夏以去其水
桂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五味甘草去桂加薑細半夏湯方
茯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四兩 甘草 細辛 乾薑各二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
升
上六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半升 日三服
38. 水去嘔止 其人形腫者 加杏仁主之 其證應內麻黃 以其人遂痺 故不內
之 若逆而內之者必厥 所以然者 以其人血虛 麻黃發其陽故也
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甘五味加薑辛半夏杏仁湯方
茯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四兩 甘草 細辛 乾薑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 杏仁
各半升
上七味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半升 日三服
39. 若面熱如醉 此爲胃熱上衝 熏其面 加大黃以利之
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甘五味加薑辛半杏大黃湯方
伏령(복령령;艸 밑에 令)四兩 甘草 乾薑 細辛 大黃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
杏仁各半升
上八味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半升 日三服
40. 先渴後嘔 爲水停心下 此屬飮家 小半夏加茯령湯主之
小半夏加茯령湯方見上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幷治第十三
1. 厥陰之爲病 消渴 氣上衝心 心中疼熱 飢而不欲食 食卽吐蛔 下之利不止
2. 寸口脈浮而遲 浮卽爲虛 遲卽爲勞 虛則衛氣不足 勞則營氣竭. 趺陽脈浮而數 浮卽爲氣 數卽消穀而大堅 氣盛則수數 수數則堅 堅數相搏 卽爲消渴
3. 男子消渴 小便反多 以飮一斗 小便亦一斗 腎氣丸主之.
腎氣丸方見前篇虛勞病篇中.
4. 脈浮 小便不利 微熱消渴者 宜利小便 發汗 五령散主之.
方見上.
5. 渴欲飮水 水入則吐者 名曰 水逆 五령散主之.
方見上.
6. 渴欲飮水不止者 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上一味 杵爲散 以沸湯五合 和服方寸匕
7. 淋之爲病 小便如粟狀 小腹弦急 痛引臍中.
8. 跌陽脈數 胃中有熱 卽小穀引食 大便必堅 小便卽數.
9. 淋家不可發汗 發汗則뉵血.
10. 小便不利者 有水氣 其人若渴 괄萎瞿麥丸主之.
괄萎瞿麥丸方
괄萎根二兩 茯령 薯여各三兩 附子포一枚 瞿麥一兩
上五味 末之 煉蜜丸 梧子大 飮服三丸 日三服 不知 增至七八丸 以小便利 腹中溫爲知.
11. 小便不利 蒲灰散主之 滑石白魚散 茯령戒鹽湯井主之.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 杵爲散 飮服方寸匕 日三服
滑石白魚散方
滑石二分 亂發二分 白魚二分
上三味 杵爲散 飮服方寸匕 日三服
茯령戒鹽湯方
茯령半斤 白朮二兩 戒鹽彈丸大一枚
上三味 先將茯령 白朮煎成 入戒鹽 再煎 分溫三腹.
12. 渴欲飮水 口乾舌燥者 白虎加人蔘湯主之
13. 脈浮發熱 渴欲飮水 小便不利者 猪령湯主之.
猪령湯方
猪령去皮 茯령 阿膠 滑石 澤瀉 各一兩
上五味 以水四味 取二升 去滓 內膠양消 溫服七合 日三服.
水氣病脈證幷治第十四
1. 師曰 病有風水 有皮水 有正水 有石水 有黃汗.
風水其脈自浮 外證骨節疼痛 惡風.
皮水其脈亦浮 外證부腫 按之沒指 不惡風 其腹如鼓 不渴 當發其汗
正水其脈沈遲 外證自喘
石水其脈自沈 外證腹滿不喘
黃汗其脈沈遲 身發熱 胸滿 四肢頭面腫 久不愈 必致癰膿
2. 脈浮而洪 浮則爲風 洪則爲氣 風氣相搏 風强則爲隱疹 身體爲痒 痒爲泄風 久爲痂癩.
氣强則爲水 難以면仰.
風氣相擊 身體洪腫 汗出乃愈 惡風則虛 此爲風水.
不惡風者 小便通利 上焦有汗 其口多涎 此爲黃汗.
3. 寸口脈沈滑者 中有水氣 面目腫大 有熱 名曰 風水.
視人之目과上微擁 如蠶新臥起狀 其頸脈動 時時咳 按其手足上 陷而不起者 風水.
4. 太陽病 脈浮而緊 法當骨折疼痛 反不疼 身體反重而酸 其人不渴 汗出卽愈 此爲 風水.
惡寒者 此爲極虛 發汗得之.
渴而不惡寒者 此爲皮水.
身重(有本作腫)而冷 狀如周痺.
胸中窒 不能食 反聚痛 暮躁不得眠 此爲黃汗.
痛在骨節 咳而喘 不渴者 此爲肺脹 其狀如腫 發汗卽愈.
然諸病此者 渴而下利 小便數者 皆不可發汗.
5. 裏水者 一身面目黃腫 其脈沈 小便不利 故令病水.
假令小便自利 此亡津液 故令渴.
越婢加朮湯主之.
越婢加朮湯方見中風歷節病篇.
6. 跌陽脈當伏 令反緊 本自有寒 疝하 腹中痛 醫反下之 下之則胸滿短氣.
7. 跌陽脈當伏 令反數 本自有熱 消穀 小便數 令反不利 此欲作水.
8. 寸口脈浮而遲 浮脈則熱 遲脈則潛 熱潛相搏 名曰沈.
跌陽脈浮而數 浮脈卽熱 數脈卽止 熱止相搏 名曰伏.
沈伏相搏 名曰水.
沈則絡脈虛 伏則小便難 虛難相搏 水走皮膚 卽爲水矣.
9. 寸口脈弦而緊 弦則衛氣不行 卽惡寒 水不霑流 走于腸間.
10. 少陰脈緊而沈 緊則爲痛 沈則爲水 小便則難.
11. 脈得諸沈 當責有水 身體腫重.
水病脈出者 死.
12. 夫水病人 目下有臥蠶 面目鮮澤 脈伏 其人消渴 病水腹大 小便不利 其脈沈絶者 有水 可下之.
13. 問曰 病下利後 渴飮水 小便不利.
腹滿因腫者 何也?
答曰 此法當病水 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 自當愈.
14. 心水者 其身重而少氣 不得臥 煩而躁 其人陰腫.
15. 肝水者 其腹大 不能自轉側 脇下腹痛 時時津液微生 小便纏通.
16. 肺水者 其身腫 小便難 時時鴨瀉.
17. 脾水者 其腹大 四肢苦重 津液不生 但苦少氣 小便難.
18. 腎水者 其腹大 臍重腰痛 不得溺 陰下溫如牛鼻上汗 其足逆冷 面反瘦.
19. 師曰 諸有水者 腰以下腫 當利小便 腰以上腫 當發汗乃愈.
20. 師曰 寸口脈沈而遲 沈則爲水 遲則爲寒 寒水相搏.
跌陽脈伏 水穀不化 脾氣衰則무당 胃氣衰則身腫.
少陽脈卑 少陰脈細 男子則小便不利 婦人則經水不通 經爲血 血不利則爲水 名曰 血分.
21. 師曰 寸口脈沈而數 數則爲出 沈則爲入 出則爲陽實 入則爲陰結.
跌陽脈微而弦 微則無胃氣 弦則不得息
少陰脈沈而滑 沈則爲在裏 滑則爲沈滑相搏 血結胞門 其하不瀉 競落不通 名曰 血分.
22. 問曰 病有血分水分 何也?
師曰 經水前斷 後病水 名曰血分 此病難治 先病水 後經水斷 名曰水分 此病易治.
何以故?
去水 其經自下.
23. 問曰 病者苦水 面目身體四肢皆腫 小便不利 脈之 不言水 反言胸中痛 氣上沖咽 狀如炙 肉 當微咳喘 審如師言 其脈何類?
師曰 寸口脈沈而緊 沈爲水 緊爲寒 沈緊相搏 結在關元 始時尙微 年盛不覺 陽衰之後 營衛相干 陽損陰盛 結寒微動 腎氣相衝 咽喉塞예 脇下急痛 醫以爲留飮 而大下之 氣擊 不去 其病不除 復重吐之 胃家虛煩 咽燥欲飮水 當時如小差 食飮果刀 腫腹如前 胸脇苦 痛 象若奔豚 其水탕溢 則浮咳喘逆.
當先攻擊沖氣 令止 乃治咳 咳止 其喘自差.
先治新病 病當在後.
24. 風水 脈浮身重 汗出 惡風者 防己黃기湯主之.
腹痛者加芍藥
防己黃기湯方見溫病中.
25. 風水 惡風 一身悉腫 脈浮不渴 續自汗出 無大熱 越婢湯主之.
越婢湯方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五枚
上五味 以水六升 先煮麻黃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惡風者 加附子一枚포.
風水加朮四兩.
26. 皮水爲病 四肢腫 水氣在皮部中 四肢??動者 防己茯령湯主之.
防己茯령湯方
防己三兩 黃기三兩 桂枝三兩 茯령六兩 甘草二兩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27. 裏水 越婢加朮湯主之 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越婢加朮湯方見
上甘草麻黃湯方甘草二兩 麻黃飼養
上二味 以水五升 先煮麻黃 去上沫 內甘草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重復汗出 不汗再服 愼風寒
28. 水之爲病 其脈沈小 屬少陰 浮者爲風 無水虛脹者 爲氣.
水 發其汗卽已
脈沈者 宜麻黃附子湯 浮者 宜杏子湯
麻黃附子湯方
麻黃三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
上三味 以水七升 先煮麻黃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二升半 溫服八分 曰三服
杏子湯方
29. 厥而皮水者 蒲灰散主之.
蒲灰散方見消渴篇
30. 問曰 黃汗之爲病 身體腫 發熱汗出而渴 狀如風水 汗霑衣 色正黃如蘗汁 脈自沈 何從得 之?
師曰 以汗出入水中浴 水從汗孔入得之 宜기芍桂酒湯主之.
黃기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黃기五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上三味 以苦酒一升 水七升 相和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當心煩 服至六七日乃解 若心煩不止者 以苦酒阻故也
31. 黃汗之病 兩脛自冷 假令發熱 此屬歷節
食已汗出 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 此勞氣也
若汗出已 反發熱者 久久其身必甲錯 發熱不止者 必生惡瘡
若身重 汗出已輒經者 久久必身윤 윤 卽胸中痛 又從腰以上必汗出 下無汗 腰관弛痛 如 有物在皮中狀 劇者不能食 身疼重 煩躁 小便不利 此爲黃汗 桂枝加黃기湯主之.
桂枝加黃기湯方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黃기二兩
上六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須臾 飮熱稀粥一升餘 以助藥力 溫覆取微汗 若不 汗 更服
32. 師曰 寸口脈遲而澁 遲則爲寒.
澁爲血不足.
跌陽脈微而遲 微則爲氣 遲則爲寒 寒氣不足 則手足逆冷 手足逆冷 則營衛不利 營衛不 利 則腹滿腸鳴相逐 氣轉放光 營衛俱勞 陽氣不通 卽身冷 陰氣不通 卽骨疼 陽前通則痺 不仁 陰陽相得 其氣乃行 大氣一轉 其氣乃散 實則失氣 虛則遺溺 名曰氣分.
33. 氣分 心下堅 大如盤 邊如旋杯 水飮所作 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포)
上七味 以水七升 煮麻黃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當汗出 如蟲行皮中 卽愈.
34. 心下堅大如盤 邊如旋盤 水飮所作 枳朮湯主之
枳朮湯方
枳實七枚 白朮二兩
上二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腹 腹中軟 卽當散也.
黃疸病脈證幷治第十五
1. 寸口脈浮而緩 浮則爲風 緩則爲痺.
痺非中風 四肢苦煩 脾色必黃 瘀熱以行.
2. 跌陽脈緊而數 數則爲熱 熱則消穀 緊則爲寒 食卽爲滿.
尺脈浮爲傷腎 跌陽脈緊 爲傷脾.
風寒相搏 食穀卽眩 穀氣不消 胃中苦濁 濁氣下流 小便不通 陰被其寒 熱流膀胱 身體盡 黃 名曰穀疸.
3. 額上黑 微汗出 手足中熱 薄暮卽發 放光急 小便自利 名曰女勞疸 腹如水狀 不治.
4. 心中懊롱而熱 不能食 時欲吐 名曰酒疸.
5. 陽明病 脈遲者 食難用飽 飽則發煩 頭眩 小便必難 此欲作穀疸.
雖下之 腹滿如苦 所以然者 脈遲故也.
6. 夫病酒黃疸 必小便不利 其候心中熱 足下熱 是其證也.
7. 酒黃疸者 或無熱 靜言了了 腹滿欲吐 鼻燥 其脈浮者先吐之 沈弦者先下之.
8. 酒疸心中熱 欲吐者 吐之愈.
9. 酒疸下之 久久爲黑疸 目靑面黑 心中如啖상狀 大便正黑 皮膚爪之不仁 其脈浮弱 雖黑 微黃 故知之.
10. 師曰 病黃疸 發熱煩喘 胸滿口燥者 以病發時 火劫其汗 兩熱所得.
然黃家 所得 從濕得之.
一身盡發熱而黃 두熱 熱在裏 當下之.
11. 脈沈 渴欲飮水 小便不利者 皆發黃.
12. 腹滿 舌위黃 躁不得睡 屬黃家.
13. 黃疸之病 當以十八日爲期 治之十日以上차 反劇爲難治.
14. 疸而渴者 其疸難治 疸而不渴者 其疸可治.
發于陰部 其人必嘔 陽部 其人振寒而發熱也.
15. 穀疸之爲病 寒熱不食 食卽頭眩 心胸不安 久久發黃 爲穀疸 茵陳蒿湯主之.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上三味 以水一斗 先煮一斗 先煮茵陳 減六升 內二味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溫三服.
小便當利 尿如조角汁狀 色正赤.
一宿腹減 黃從小便去也.
16. 黃家 日哺所發熱 而反惡寒 此爲女勞得之 膀胱急 小腹滿 身盡黃 額上黑 足下熱 因作 黑疸 其腹脹如水狀 大便必黑 時당 此女勞之病 非水也.
腹滿者難治.
硝石범石散方
硝石 범石燒等分
上二味 爲散 以大麥粥汁 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
病隨大小便去 小便正黃 大便正黑 是候也.
17. 酒黃疸 心中懊롱 或熱痛 梔子大黃湯主之.
梔子大黃湯方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鼓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18. 諸病黃家 但利其小便 假令脈浮 當以汗解之 宜桂枝加黃기湯主之.
桂枝加黃기湯方見水氣病中.
19. 諸黃 猪膏發煎主之.
猪膏發煎方
猪膏半斤 亂發如鷄子大三枚
上二味 和膏中煎之 發消藥成.
分再服 病從小便出.
20. 黃疸病 茵陳五령散主之.
茵陳五령散方
茵陳蒿末十分 五령散五分
方見痰飮中 上二物和 先食飮方寸匕 日三服
21. 黃疸 腹滿 小便不利而赤 自汗出 此爲表和裏實 當下之 宜大黃硝石湯.
大黃硝石湯方
大黃 黃柏 硝石各飼養 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內硝 更煮取一升 頓服.
22. 黃疸病 小便色不變 欲自利 腹滿而喘 不可除熱 熱除必예.
예者 小半夏湯主之.
小半夏湯方見痰飮篇
23. 諸黃 腹滿而嘔者 宜柴胡湯(原注; 必小柴胡湯 方見嘔吐)
24. 男子黃 小便自利 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方見虛勞篇
驚悸吐뉵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1. 寸口脈動而弱 動卽爲驚 弱則爲悸.
2. 師曰 尺脈浮 目睛暈黃 뉵未止.
暈黃去 目睛慧了 知뉵令止.
3. 又曰 從春至夏뉵者太陽 從秋至冬뉵者陽明.
4. 뉵家不可汗 汗出必額上陷 脈緊急 直視不能순 不得眠
5. 病人面無血色 無寒熱.
脈沈弦者 뉵.
浮弱 手按之絶者 下血 煩咳者 必吐血.
6. 夫吐血 咳逆上氣 其脈數而有熱 不得臥者 死.
7. 夫酒客咳者 必致吐血 此因極飮過度所致也.
8. 寸口脈弦而大 弦則爲減 大則爲규 減則爲寒 규則爲虛 寒虛相搏 此名曰革 婦人則半産 漏下 男子則亡血.
9. 亡血 不可發其表 汗出卽寒栗而振.
10. 病人胸滿 唇위 舌靑 口燥 但欲漱水不欲咽 無寒熱 脈微大來遲 腹不滿 其人言我滿 爲 有瘀血.
11. 病者如熱狀 煩滿 口乾燥而渴 其脈反無熱 此爲陰伏 是瘀血也, 當下之.
12. 火邪者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桂枝救逆湯方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牡蠣五兩(熬) 龍骨四兩 大棗十 二枚 蜀漆三兩(洗去腥)
上爲末 以水一斗二升 先煮蜀漆 減二升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13. 心下悸者 半夏麻黃丸主之
半夏麻黃丸方
半夏 麻黃各等分
上二味 末之 煉蜜喚丸 小豆大 飮服三丸 日三服
14. 吐血不止者 柏汁湯主之.
柏汁湯方
柏汁 乾薑各三兩 艾三把
上三味 以水五升 取馬通汁一升 合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15. 下血 先便後血 此遠血也 黃土湯主之.
黃土湯方
甘草 乾地黃 白朮 附子(포) 阿膠 黃芩各三兩 조中黃土半斤
上七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分溫二服
16. 下血 先血後便 此近血也 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赤小豆當歸散方見狐惑篇.
17. 心氣不足 吐血 뉵血 瀉心湯主之.
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頓服之.
嘔吐예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1. 夫嘔家 有癰膿 不可治嘔 膿盡自愈.
2. 先嘔却渴者 此爲欲解 先渴却嘔者 爲水停心下 此屬飮家.
嘔家本渴 令反不渴者 以心下有支飮故也 此屬支飮.
3. 問曰 病人脈數 數爲熱 當消穀引食 而反吐者何也?
師曰 以發其汗 令陽微 膈氣虛 脈埋數 數爲客熱 不能消穀 胃中虛冷故也.
脈弦者虛也 胃氣無餘 朝食暮吐 變爲胃反.
寒在于上 醫反下之 令脈反弦 故名曰虛.
4. 寸口脈微而數 微則無氣 無氣則榮虛 榮虛則血不足 血不足則胸中冷.
5. 跌陽脈浮而색 浮則爲虛 색則傷脾 脾傷則不磨 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宿穀不化 名曰胃反.
脈緊而澁 其病難治.
6. 病人欲吐者 不可下之.
7. 예而腹滿 視其前後 知何部不利 利之卽愈.
8. 嘔而胸滿者 吳茱萸湯主之.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七合 日三服
9. 乾嘔 吐涎沫 頭痛者 吳茱萸湯主之.
10. 嘔而腸鳴 心下비者 半夏瀉心湯主之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 黃芩三兩 乾薑 三兩 人參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三兩(炙)
上七味 以水一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11. 乾嘔而利者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半夏半升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再夜一服.
12. 諸嘔吐 穀不得下者 小半夏湯主之.
小半夏湯方見痰飮篇
13. 嘔吐而病在膈上 後思水者解 急與之.
思水者 猪령散主之.
猪령散方
猪령 茯령 白朮各等分
上三味 杵爲散 飮服方寸匕 日三服.
14. 嘔而脈弱 小便復利 身有微熱 見厥者 難治 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方
附子一枚(生用) 乾薑一兩半 甘草二兩(炙)
上三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溫再服 强人 可大附子一枚 乾薑三兩.
15. 嘔而發熱者 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蔘三兩 甘草三兩 半夏半斤 生薑 大棗十二枚
上 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16. 胃反嘔吐者 大半夏湯主之.
大半夏湯方
半夏二升(洗 完用)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
上三味 以水一斗二升 和蜜탕之二百四十遍 煮取二升半 溫服一升.
餘分再服.
17. 食已卽吐者 大黃甘草湯主之.
大黃甘草湯方
大黃飼養 甘草一兩
上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18. 胃半 吐而渴欲飮水者 茯령澤瀉湯主之.
茯령澤瀉湯方
茯령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白朮三兩 生薑四兩
上六味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內澤瀉 再煮 取二升半 溫服八合 日三服.
19. 吐後 渴欲得水而貪飮者 文蛤湯主之 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文蛤湯方
文蛤五兩 麻黃 甘草 生薑各三兩 石膏五兩 杏仁五十枚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溫服一升 汗出卽愈.
20. 乾嘔 吐逆 吐涎沫 半夏乾薑散主之.
半夏乾薑散方
半夏 乾薑等分上二味 杵爲散 取方寸匕 漿水一升半 煮取七合 頓服之.
21.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 似嘔不嘔 似예不예 ?心中懊懊然無奈者 生薑半夏湯主之.
生薑半夏湯方
半夏半升 生薑汁一升
上二味 以水三升 煮半夏取二升 內生薑汁 煮取一升半 小冷 分四服 曰三 夜一服.
止 停後服.
22. 乾嘔 예 若 手足厥者 桔皮湯主之.
桔皮湯方
桔皮四兩 生薑半斤
上二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溫服二升 下咽卽愈.
23. 예逆者 桔皮竹茹湯主之.
桔皮竹茹湯方
桔皮二斤 竹茹二斤 大棗三十枚 生薑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
上六味 以水一升 煮取三升 溫服 一升 日三服
24. 夫六腑氣絶于外者 手足寒 上氣 脚縮 五臟氣絶于內者 利不禁 下甚者 手足不仁.
25. 下利 脈沈弦者 下重 脈大者 爲未止 脈微弱數者 爲欲自止 雖發熱不死.
26. 下利 手足厥冷 無脈者 灸之不溫 若脈不還 反微喘者 死.
少陰負跌陽者 爲順也.
27. 下利 有微熱而渴 脈弱 令自愈.
28. 下利脈數 有微熱 汗出 令自愈 說脈緊 爲未解.
29. 下利 脈數而渴者 令自愈 說不差 必淸膿血 以有熱故也.
30. 下利 脈反弦 發熱身汗者 自愈.
31. 下利其者 當利其小便.
32. 下利 寸脈反浮數 尺中自색者 必淸膿血.
33. 下利淸穀 不可攻其表 汗出必脹滿.
34. 下利 脈沈而遲 其人面少赤 身有微熱 下利淸谷者 必郁冒汗出而解 病人必微厥.
所以然者 其面戴陽 下虛故也.
35. 下利後 脈絶 手足厥冷 쉬時脈還 手足溫者生 脈不還者死.
36. 下利 腹脹滿 身體疼痛者 先溫其裏 乃攻其表.
溫裏宜四逆湯 攻表宜桂枝湯.
四逆湯方見前.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 부咀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去滓 適寒溫 服一升 服已須臾 철稀粥一升 以助 藥力 溫復令一時許 遍身칩칩微似有汗者益佳 佛歌令如水淋리.
若一服汗出 病差 停後服.
37. 下利 三部脈皆平 按之心下堅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38. 下利 脈遲而滑者 實也 利未欲止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39. 下利 脈反滑者 當有所去 下乃愈 宜大承氣湯.
40. 下利已差 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 以病不盡故也 當下之 宜大承氣湯.
方見痙病篇.
41. 下利섬語者 有燥屎也 小承氣湯主之.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 厚朴二兩(炙) 枳實大者三枚(炙)
上三味 以水四升 自衛一升二合 去滓 分溫二服 得利則吐.
42. 下利便膿血者 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升(一半좌一半篩末) 乾薑一兩 경米一升
上三味 以水七升 煮米令熟 去滓 溫服七合 內赤石脂末方寸匕 日三服 若一服愈 餘勿服
43. 熱利下重者 白頭翁湯主之.
白頭翁湯方
白豆翁二兩 黃連三兩 黃柏三兩 秦皮三兩
上四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去滓.
溫服一升 不愈 更服.
44. 下利後 更煩 按之心下濡者 爲虛煩也 梔子諡湯主之.
梔子시湯方
梔子十四枚 香시四合(綿과)
上二味 以水四升 先煮梔子 得二升半 內시 煮取一升半去滓 分三服 溫進一服 得吐則 止.
45. 下利淸穀 裏寒外熱 汗出而厥者 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乾薑三兩(强人可用四兩) 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 去滓 分溫再服.
46. 下利肺痛 紫參湯主之.
紫參湯方
紫參半斤 甘草三兩
上二味 以水五升 先煮紫參 取二升 內甘草 煮取一升半 分溫三服.
47. 氣利 訶梨勒散主之.
訶梨勒散方
訶梨勒散十枚(외)
上一味爲散 粥飮和頓服.
瘡癰脹癰浸淫病脈幷治第十八
1. 諸浮數脈 應當發熱 而反쇄浙惡寒 若有痛處 當發其癰.
2. 師曰 諸癰腫 欲知有膿無膿 以手掩腫上 熱者爲有膿 不熱者爲無膿.
3. 脹癰之爲病 其身甲錯 腹皮急 按之濡 如腫狀 腹無積聚 身無熱 脈數 此爲脹內有癰膿 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薏苡附子敗醬散方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敗醬五分
上三味 杵爲末 取方寸匕 以水 二升 煎減半 頓服 小便當下.
4. 脹癰者 少腹腫비 按之卽痛如淋 小便自調 時時發熱 自汗出 復惡寒.
其脈遲緊者 膿未成 可下之 當有血 脈洪數者 膿已成 不可下也.
大黃牧丹湯主之.
大黃牧丹湯方大黃飼養 牧丹一兩 桃仁五十介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內芒硝 再煮沸 頓服之 有膿當下 無膿當下血.
5. 問曰 寸口脈浮微而澁 法當亡血 若汗出.
說不汗者云何?
答曰 若身有瘡 被刀斧所傷 亡血故也.
6. 病金瘡 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八月八日采)十分 삭구細葉(七月七日采)十分 桑東南根(三月三日采) 白皮十 分 甘草十八分 川椒三分(去汗除目及閉口者) 黃芩二分 乾薑二分 芍藥二分 厚朴二分
上九味 桑根皮 以上三味 燒灰存性 勿令灰過 各別杵사 合治之爲散 服方寸匕.
小瘡卽粉之 産後亦可服.
如風寒 桑東根勿取之.
前三物皆陰乾百日.
7. 排膿散方.
枳實十六枚 芍藥六分 桔梗二分上三味 杵爲散 取鷄子黃一枚 以藥散如鷄子黃相等 유 和令相得 飮和服之 日一服.
8. 排膿湯方
甘草二兩 桔梗三兩 生薑一兩 大棗十枚.
上四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溫服五合 日再服.
9. 浸淫瘡 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 從四肢流來入口者 不可治.
10. 浸淫瘡 黃連粉主之.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
우蟲病脈證治第十九
1. 師曰 病趺蹶 其人但能前 不能却 刺천 入二寸 此太陽經傷也.
2. 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 此人身體순순者 여蘆甘草湯主之.
여蘆甘草湯方
3. 轉筋之爲病 其人臂脚直 脈上下行 微弦 轉筋入腹者 鷄屎白散主之.
鷄屎白散方
鷄屎白
上一味爲散 取方寸匕 以水六合 和 溫服.
4. 陰狐疝氣者 偏有小大 時時上下 蜘蛛散主之.
蜘蛛散方.
蜘蛛(熬焦)十四枚 桂枝半兩
上二味爲散 取八分一匕 欲和服 日再服.
蜜丸亦可.
5. 問曰 病腹痛有蟲 其脈何以別之?
師曰 腹中痛 其脈當沈若弦 反洪大 故有우蟲.
6. 우蟲之爲病 令人吐涎 心痛.
發作有時 毒藥不止 甘草粉蜜湯主之.
甘草粉蜜湯方
甘草二兩 粉一兩 蜜飼養
上三味 以水三升 先煮甘草 取二升 去滓 內粉蜜 攪令和 煎如薄粥 溫服一升 差卽止.
7. 于厥者 當吐우 令病者靜而復時煩 此爲臟寒 우上入膈 故煩 須臾復止 得食而嘔 反煩者 우聞食臭出 其人當自吐우.
8. 蛔厥者 烏梅丸主之.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一斤 當歸飼養 附子六兩(포) 川椒飼養(去汗) 桂枝 六兩 人參六兩 黃柏六兩
上十味 異搗사 合治之 以苦酒漬烏梅一宿 去核 蒸之五升米下 飯熟搗成泥 和藥令相得 內臼中 與蜜杵二千下 丸如梧子大 先食飮服十丸 日三服 稍加至卄丸.
禁生冷滑臭等物.
婦人妊娠病脈證幷治第二十
1. 師曰 婦人得平脈 陰脈小弱 其人渴 不能食 無寒熱 名妊娠 桂枝湯主之(原注; 方見下利 中).
于法六十日 當有此證 設有醫治逆者 却一月加吐下者 則絶之.
2. 婦人宿有症病 經斷未及三月 而得漏下不止 胎動在臍上者 爲證痼害.
妊娠六月動者 前三月經水利時 胎也.
下血者 後斷三月胚也 .
所以血不止者 其症不去故也.
當下其症 桂枝茯령丸主之.
桂枝茯령丸方
桂枝 茯령 牧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 熬) 芍藥各等分
上五味 末之 煉蜜和丸 如兎屎大 每日食前服一丸.
不知 加至三丸.
3. 婦人懷娠六七月 脈弦發熱 其胎愈脹 腹痛惡寒者 少腹如扇 所以然者 子藏 開故也.
當以附子湯溫其藏(原注; 方未見)
4. 師曰 婦人有漏下者 有半産後因續下血都不絶者 有妊娠下血者 假令妊娠腹中痛 爲胞 阻.
膠艾湯主之
膠艾湯方
芎? 阿膠 甘草各二兩 艾葉三兩 當歸三兩 芍藥四兩 乾地黃六兩
5. 婦人懷娠 腹中 교痛 當歸芍藥散主之.
當歸芍藥散方
當歸三兩 芍藥一斤 茯령四兩 白朮四兩 澤瀉半斤 芎?半斤
上六味 杵爲散 取方寸匕 酒和 日三服
6. 妊娠嘔吐不止 乾薑人參半夏丸主之.
乾薑人參半夏丸
乾薑一兩 人參一兩 半夏二兩
上三味 末之 以生薑汁糊爲丸 如梧桐子大 飮服十丸 日三服.
7. 妊娠小便難 飮食如故 當歸貝母苦蔘丸主之.
當歸貝母苦蔘丸方
當歸 貝母 苦蔘各四兩
上三味 末之 煉蜜丸 如小豆大 飮服三丸 加至十丸.
8. 妊娠有水氣 身重 小便不利 쇄浙惡寒 起卽頭眩 葵子茯령散主之.
葵子茯령散方
葵子一斤 茯령三兩
上二味 杵爲散 飮服 方寸匕 日三服 小便利則愈.
9. 婦人妊娠 宜常服當歸散主之.
當歸散方
當歸 黃芩 芍藥 芎?各一斤 白朮半斤
上五味 杵爲散 酒飮服方寸匕 日再服.
卽易散 胎無疾苦.
産後百病 悉主之.
10. 妊娠養胎 白朮散主之.
白朮散方
白朮四分 芎?四分 蜀椒三分(去汗) 牡蠣二分
上四味 杵爲散 酒服一錢匕 日三服 夜一服.
但苦痛 加芍藥 心下毒痛 倍加芎?心煩吐痛 不能食飮 加細辛一兩 半夏大者 二十枚.
服之後 更以醋漿水服之.
若嘔 以醋漿水服之 復不解者 小麥汁服之.已後渴者 大麥粥服之.
病雖愈 服之勿置.
11. 婦人傷胎 懷身腹滿 不得小便 從腰以下重 如有水氣狀 懷身七月 太陰當養不養 此心氣 實 當刺瀉勞宮 及關元 小便微利則愈.
婦人産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1. 問曰 新産婦人有三病 一者病痙 二者病郁冒 三者大便難 何謂也?
師曰 新産血虛 多汗出 喜中風 故令病痙 亡血復汗 寒多 故令郁冒 亡津液 胃燥 故大便 難.
2. 産婦郁冒 其脈微弱 嘔不能食 大便反堅 但頭寒出.
所以然者 血虛而厥 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 必大汗出.
以血虛下厥 孤陽上出 故頭汗出
所以産婦喜汗出者 亡陰血虛 陽氣獨盛 故當汗出 陰陽乃復.
大便堅 嘔不能食 小柴胡湯主之.
3. 病解能食 七八日更發熱者 此爲胃實 大承氣湯主之.
4. 産後腹中교痛 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幷治腹中寒疝 虛勞不足.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見寒疝中.
5. 産後腹痛 煩滿 不得臥 枳實芍藥散 主之.
枳實芍藥散方
枳實(燒令黑, 勿太過) 芍藥等分
上二味 杵爲散 服方寸匕 日三服.
幷主癰膿 以麥粥下之.
6. 師曰 産婦腹痛 法當以枳實芍藥散 假令不愈者 此爲腹中有乾血着臍下 宜下瘀血湯主 之.
亦主經水不利.
下瘀血湯方
大黃三兩 桃仁二十枚 蜜蟲二十枚(熬, 去足)
上三味 末之 煉蜜和爲四丸 以酒一升 煎一丸 取八合 頓服之 新血下如豚肝.
7. 産後七八日 無太陽證 少腹堅痛 此惡露不盡.
不大便 煩躁發熱 切脈 微實 再倍發熱 日哺時煩躁者 不食 食則섬語 至夜卽愈 宜大承 氣湯主之.
熱在裏 結在膀胱也.
大承氣湯方見 痙病
8. 産後風 續續數十日不解 頭微痛 惡寒 時時有熱 心下悶 乾嘔 汗出 雖久 陽旦證續在耳 可與陽旦湯.
陽旦湯方卽桂枝湯加黃芩
9. 産後中風 發熱面正赤 喘而頭痛 竹葉湯主之.
竹葉湯方
竹葉一把 葛根三兩 防風 桔梗 桂枝 人參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一枚(포) 大棗十五枚 生薑五 兩
上十味 以水一斗 煮取二升半 分溫三服 溫復使汗出.
頸項强 用大附子一枚 破之如豆大 煎藥 탕去沫.
嘔者加半夏半升 洗.
10. 婦人乳中虛 煩亂嘔逆 安中益氣 竹皮大丸主之.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二分 石膏一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上五味 末之.
棗肉和丸 彈子大 以飮服一丸 日三夜二服.
有熱者 倍白薇 煩喘者 加柏實一分.
11. 産後下利虛極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
白頭翁 甘草 阿膠各二兩 秦皮 黃連 蘗皮各三兩
上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半 內膠 令消盡 分溫三服.
婦人雜病脈證幷治第二十二
1. 婦人中風七八日 續來寒熱發作有時 經水適斷 此爲熱入血室 其血必結 故使如虐狀 發 作有時 小柴胡湯主之(原注; 方見嘔吐中)
2. 婦人傷寒發熱 經水適來 晝日明了 暮則섬語 如見鬼狀者 此爲熱入血室.
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 必自愈.
3. 婦人中風 發熱惡寒 經水適來 得之 七八日 熱除脈遲 身凉和 胸脇滿 如結胸狀 섬語者 此爲熱入血室也.
當刺期門 隨其實而取之.
4. 陽明病 下血剡語者 此爲熱入血室 但頭汗出 當刺期門 隨其實而瀉之 집然汗出者愈.
5. 婦人咽中如有炙? 半夏厚朴湯主之.
半夏厚朴湯方
半夏一升 厚朴三兩 茯령四兩 生薑五兩 乾蘇葉二兩
上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四升 分溫四服 日三夜一服.
6. 婦人臟躁 喜悲傷欲哭 象如神靈所作 數欠伸 甘麥大棗湯主之.
甘麥大棗湯方
甘草三兩 小麥一升 大棗十枚
上三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溫分三服.
亦補脾氣
7. 婦人吐涎沫 醫反下之 心下卽비 當先治其吐涎沫 小淸龍湯主之.
涎沫止 乃治비 瀉心湯主之.
小淸龍湯方見肺癰中.
瀉心湯方見驚悸中.
8. 婦人之病 因虛 積冷 結氣 爲諸經水 斷絶 至有歷年 血寒 積結胞門.
寒傷經絡 凝堅在上 嘔吐涎唾 久成肺癰 形體損分 在中盤結 續臍寒疝 或兩脇疼痛 與臟 相連 或結熱中 痛在關元 脈數無瘡 肌若魚鱗 時着男子 非止女身.
在下未多 經候不勻 令陰철痛 少腹惡寒 或引腰脊 下根氣街 氣沖急痛 膝脛疼煩 암忽眩 冒 狀如厥癲 或有優慘 悲傷多嗔 此皆帶下 非有鬼神 久則羸瘦 脈虛多寒.
三十六病 千變滿端 審脈陰陽 虛實緊弦 行其鍼藥 治危得安 其雖同病 脈各異源 子當辨 記 勿謂不然.
9. 問曰 婦人年五十所 病下利數十日不止 暮卽發熱 少腹裏急 腹滿 手掌煩熱 唇口乾燥 何 也?
師曰 此病屬帶下 何以故?
曾經半産 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
其證唇口乾燥 故知之.
溫經湯方
吳茱萸三兩 當歸 穹蘇 芍藥 人參 桂枝 阿膠 牧丹皮(去心) 生薑 甘草 各二兩 半夏半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亦主婦人少腹寒 久不受胎.
兼取崩中去血 或月水來過多 及至期不來.
10. 帶下 經水不利 少腹滿痛 經一月再見者 土瓜根散主之.
土瓜根散方
土瓜根 芍藥 桂枝 서蟲各三分
上四味 杵爲散 酒服方寸匕 日三服.
11. 寸口脈弦而大 弦則爲減 大則爲규 減則爲寒 규則爲虛 寒虛相搏 此名曰革 婦人則半産 漏下 旋覆花湯主之.
旋覆花三兩 蔥十四莖 新絳少許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 一升 頓服之.
12. 婦人陷經 漏下黑不解 膠姜湯主之.
13. 婦人少腹滿 如敦狀 小便微難 而不渴 生後者 此爲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 大黃甘遂湯主 之.
大黃甘遂湯方
大黃四兩 甘遂二兩 阿膠二兩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頓服之 其血當下
14. 婦人經水不利下 抵當湯主之.
抵當湯方
水蛭三十介(熬) 망蟲三十枚(熬, 去翹足) 桃仁二十介(去皮尖) 大黃三兩(酒浸)
15. 婦人經水閉 不利 臟堅癖不止 中有乾血 下白物 범石丸主之.
범石丸方 범石三分(燒) 杏仁一分
上二味 末之 煉蜜和丸 棗核大 內臟中 劇者再納之.
16. 婦人六十二種風 及腹中血氣刺痛 紅藍花酒主之.
紅藍花酒方
紅藍花一兩
上一味 酒一大升 煎減半 頓服一半 未之再服
17. 婦人腹中 諸疾痛 當歸芍藥散主之
當歸芍藥散方見姙娠中.
18. 婦人 腹中痛 小建中湯主之
小建中湯方見前虛勞中.
19. 問曰 婦人病 飮食如故 煩熱不得臥 而反倚息者何也?
師曰 此名轉胞 不得溺也.
以胞系了淚 故致此病 但利小便則愈 宜腎氣丸主之
腎氣丸方見虛勞中
20. 婦人陰寒 溫陰中坐藥 蛇床子散主之
蛇床子散方
蛇床子仁
上一味 末之 以白粉少許 和令相 如棗大 綿과納之 自然溫.
21. 少陰脈滑而數者 陰中卽生瘡 陰中독瘡爛者 狼牙湯洗之
狼牙湯方
狼牙三兩
上一味 以水四升 煮取半升 以綿纏저如충 浸湯瀝陰中 日四遍
22. 胃氣下泄 陰吹而正喧 此穀氣之實也 膏發煎導之.
膏發煎方見黃疸中.
23. 小兒疳蟲독齒方
雄黃 정력
上二味 末之 取초月猪脂熔 以槐枝 綿과頭四五枚 點藥烙之.
(끝)